我与党的故事
两优一先 【优秀共产党员】战疫一线的“排头兵”
张国平,男,汉族,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管理与疾控处处长。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控处团队在张国平同志的带领下第一时间迅速响应,积极投身到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中,战斗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责任使然 义不容辞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张国平带领感控处团队作为主责部门第一时间对院感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进行细化,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则,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等工作要求,修订完善疫情防控工作预案,联合各部门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医疗服务工作,实现了“医患零感染”的目标,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感控处联合医院门诊部、医务处、保卫处、劳服中心、总务处等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就诊流程,严格执行三级预检分诊制度,强化入院、入楼、入诊区/病区、医生接诊筛查管理,对入院人员开展体温检测、流行病学史询问和健康码识别,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与此同时,联合医务处、门诊部等部门加强发热患者管理,发挥发热门诊“哨点”作用。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减少患者感染风险;加强急诊患者管理,严控院内交叉感染;强化住院患者管理,扎实做好救治与防控工作;持续做好医院工作人员及外来配送人员管理,筑牢院感防控战线。
科学督导 精准防控
为把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2020年初张国平带领感控处牵头成立医院新冠肺炎防控督导工作小组,重点科室每日巡查,其他科室每周巡查。工作小组由主管院长、感控处及其他相关多部门负责人,以及临床医技科室院感专管员等48人组成,及时反馈各级各类问题,立整立改百余条。主要巡查科室包括门急诊、感染科、手术室、放射科、儿科、产科、新生儿病房、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室、呼吸内科、消化内镜室、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督导小组深入临床科室进行卫生学监测采样,2020年度共完成环境采样310余份。组织召开新冠肺炎防控督导工作小组会议20余次,编写红头文件10余份,制定疫情相关各项流程制度30余项,撰写宣传稿10余份,指导全院各部门、科室疫情防控工作。负责撰写《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和《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反弹防控工作方案》,受到北京市医管中心绩效考核专家的高度评价及认可。
联防联控 科普宣传
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防控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张国平根据政策和流行病学常识主编、编写印发《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核心知识手册》500册,让重点科室人员学习防控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印刷新冠肺炎科普知识折页、海报2万余份,拍摄防控科普视频10部,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组织全院线上线下院感培训12次,内容涉及新冠防控重点知识、手卫生、诊疗指南、消毒、防护等,累计1.36万人次;配合组织小汤山医疗队、新员工、学生、后勤人员等院感培训十余次。
2020年度,在张国平的带领下医院院感防控工作在市、区两级督导检查30余次中,立行立改,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在市医管中心绩效考核现场督导中,表现优异,考核取得满分。
同时,张国平对医院各级传染病防控人员明确职责,确保疫情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国家疫情网,以保证网络直报工作的质量。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25例,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率100﹪。
总结经验 成果丰硕
张国平不但奋战在抗疫一线,还十分重视防控经验的总结,形成系统性、理论性成果。疫情期间,成功申报一项国家铁路集团公司重点课题“铁路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控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经费80万元,联合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铁路局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为铁路站车的疫情防控提供最优化的工作方案。同时,成功申报一项首都医科大学科研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健康传播对不同人群防控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信息支持。撰写疫情相关学术论文两篇,均在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
作为北京医院协会和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组织了三次线上疫情防控会议,十几位专家进行新冠肺炎防控专题讲座,共有5万余人参加。2020年11月28日,联合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举办了2020年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学术年会,线下三个会场500余人参加,线上26.8万人参与,学习强国、新华网、健康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持续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普及,关注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线上科普直播讲座,助力疫情防控,张国平孜孜不倦,在全年共开展直播18场,受众群体56万人。积极参加中国疾控中心“2020年中国健康科普大赛活动”,报送4类共18部作品,获得优秀奖2部。此外,圆满完成了海淀区布置的创建国家卫生区、文明城区的工作。
从预检分诊一线到督导整改实践,从方针政策制订到经验理论总结,从形式多样的宣教到学术成果的形成,张国平作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的主责部门负责人,勇担重担,甘于奉献,成为战疫一线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