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男性健康话ED

发表日期:2006-07-15 来源:泌尿外科 作者:张继伟 本页责编:原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性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性的精辟论述,如“食色性也”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等。我国由于受到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对性健康的问题一直讳莫如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性健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把“现代健康”定义为:人类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应是包含心理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健康状态。人类的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是人类生理本能的反映,它综合了思维、语言及情感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是种族延续的需要,更是夫妻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可以增加个人的身心健康。

  男性性功能包括性欲、阴茎勃起、性交、高潮及射精等几个方面,勃起功能障碍(ED)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障碍。ED指至少6个月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由于ED是一种不威胁生命且涉及个人隐私的疾病,故其发病率的调查较困难。迄今为止,最规范、可信度最高的ED流行病学调查是美国马萨诸塞男性增龄研究,该研究于1987—1989年调查该州1290名40—70岁的男性,结果显示ED的发生率为52%。我国上海于1993年进行类似的研究,1582名40—70岁的男性接受问卷调查,结果表明ED的发生率为73.1%,其中40—49岁年龄段为32.8%,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ED的发生大多由心理因素引起,这种比例可能占80%以上,另外部分病人往往存在一些器质性病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脊髓外伤、骨盆骨折等,所以心理治疗对ED是很重要的。焦虑是导致心理性ED的重要病因,由于担心性交失败而背上思想包袱,当准备性交时阴茎不能满意勃起,如此恶性循环。治疗时着重于性知识教育和心理咨询,最好夫妻双方共同参与。

  20世纪80年代,ED的药物治疗主要为血管活性药物阴茎海绵体注射,如注射罂粟碱、前列腺素E等。有效率较高,但存在局部并发症,如阴茎异常勃起、注射部位硬结、疼痛等。后逐渐发展至经尿道给药,副作用较海绵体注射明显减少,但效果有限且使用欠方便。西地那非(万艾可)是美国FDA于1998年3月批准的第一个治疗ED的口服药物,被称为男性ED治疗的一场革命。西地那非已在全球77个国家批准上市,是目前治疗ED的一线药物,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肯定。

  近几年ED的发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能与环境污染及工作压力大有关。从2000年起,我国将每年的10月28日定为“男性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男性生殖健康。近几年我国男科学领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和进步,许多医院都成立了男性科,在治疗手段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争取早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提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