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化疗的副反应
发表日期:2006-07-15
来源:肿瘤内科 作者:张红梅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成了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号“杀手”。现在各种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不断引进,肿瘤疗效大幅提高,但比较成熟并得到较为肯定的肿瘤治疗目前有三种,即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治疗模式,分别采用手术刀、放射线或药物来治疗肿瘤,三者各有利弊,又可互相弥补,达到对肿瘤的最佳控制。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化疗治疗模式已在临床上应用了几十年,至今仍然是内科中占主导地位的无法替代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肿瘤在局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增殖,在癌细胞群体中产生出变异的子细胞群,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肿瘤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子细胞既继承了母细胞的特殊性外还具有了新的特征,它可以沿着组织间隙呈侵入性生长,也可沿着淋巴管或血循环窜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安营扎寨,形成微小转移灶。在手术中,医生凭肉眼难以发现。而且这些病灶形成后早期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也不能被常用的检查如X线、Β超、CT等发现,又称为“亚临床灶”。
正由于这些手术后仍然存在的亚临床微小转移灶,它们是术后肿瘤出现转移复发的祸根,因此在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后还必须进一步作辅助化疗将其杀灭。一般在手术后,微小转移灶增生可以变得活跃起来,这正是化疗杀灭微小转移灶的最好时机,可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尤其是对术后病期偏晚的病人更有必要。
化疗方案的选择力争个体化
肿瘤病人的化疗具体方案因病而异,要根据病种的病理、病期、部位、既往治疗、以及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状态、伴发病等多种疾病状态和临床因素来定,化疗方案力争做到治疗的个体化。 化疗分为辅助性化疗,在手术或放疗后进行;新辅助化疗,在手术或放疗前进行;晚期肿瘤的化疗等三种方法为主。治疗周期一般安排为6个周期,原因是从晚期化疗敏感肿瘤来看,2-3个周期可达到缓解,应再作2-3个周期巩固;从一些辅助化疗临床研究的结果大多数也证实6个周期为控制肿瘤所必需。化疗间隔时间一般为3-4周进行一次。
为什么化疗药物会产生副反应
化疗药物最终以影响快速增殖癌细胞的DNA的合成来达到杀伤癌细胞的作用。人体内各组织细胞中有一部分更新较为旺盛,如口腔粘膜、胃肠粘膜、生发细胞、骨髓组织等,因为这些正常细胞也处在增殖周期中,所以也很容易受到细胞毒药物即化疗药物的伤害,表现为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泻、脱发,骨髓抑制造成外周白细胞、血小板或血色素下降等常见的副作用。还有一些化疗药除了对人体增殖细胞有影响外,还能产生对心脏、末梢神经、肝肾的毒性和水钠潴留、过敏反应等症状。由于体质差异,各人的耐受性不一致,故副作用发生的程度和情况都是完全不同的。少数病人可因副反映程度重,或引起并发症而中断治疗。
应正确看待化疗副反应
一些患者认为,化疗是“敌我不分”,“得不偿失”,对化疗异常恐惧。首先,目前正式用于临床的抗癌药物都需经过严格的试验并获准后才能上市,只要合理使用,患者的安全性是得到保障的。其次,癌细胞是异常生长的畸形细胞,它的结构和功能都欠完善,在抗癌药物的打击下,癌细胞往往比正常细胞更为脆弱,更经受不起打击,也更容易死亡;而且,即使是还能从抗癌药的打击下恢复过来,正常细胞的损伤也要比癌细胞更易修复。因而,抗癌药的毒性并不可怕,如果有也是暂时的,可恢复的。第三,抗癌药的副作用既不是每种药物都有,也不是每个患者必定都会发生而无一幸免。在一名有经验的化疗医生所拟订的治疗方案中,通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量体裁衣”,将药物剂量定于适当范围之内,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肿瘤临床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辅助药物,可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某些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并且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化疗的疗效创造了条件,肿瘤患者可以在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接受化疗。不必谈“化”色变。
对待化疗的副作用,要以平常心态去看待,注重化疗控制病情带来的疗效,与医生配合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希望不要因恐惧化疗而放弃这一治疗模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