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离退生活

那一抹桔红色的夕阳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陈绍珍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少年时我酷爱绘画,经常在傍晚时妈妈陪我坐在家门口的高台阶上看黄昏时的落日,以及天边那一抹桔红色的夕阳。回家后我随之用蜡笔在纸上涂抹,但画的总是不够好,妈妈说我年纪还小,缺少对“夕阳之美”的感悟,需要长大后仔细的揣摩……

时间荏苒,流年似水,大学毕业后,我认真的工作了35年,在医生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向人生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如今甲子已过,我已是耄耋老人,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此时所有的浮华与斑斓已远去,现在沉溺于与人无争无涉的日子里享受着宁静与愉悦,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多么惬意,多么怡然自得啊!所以我认为我人生的黄金时代就是自己的老年。

运动 活力 健康

1999年10月我年满60岁,次年5月我离开医院应聘到中华医学会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工作,它属于公益性事业,极大的帮助了外地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危重病人,解决了他们赴京求医的艰难,减轻了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深受群众的欢迎。工作中我不但学习和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这些知名的老专家们不为钱,不为利,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在我深受感动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虽然我是普通人,但让我像一块煤一样再重新燃烧一次吧!2001年我赴美探亲半年,回来后就到我们社区参加活动,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我所居住的广安门外车站西街15号院是一个老旧小区,1999年的时候是由北京城建的一名同志兼职“家委会”的工作,随着党对离退休干部、职工退休工作的重视和退休人员的增加,街道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管理力度,派人到社区工作,于2000年初成立了社区居委会。我作为第一批的参与者和其他社区朋友们高喊着“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开始了从未尝试过的新生活。

我们社区的居民有退休的工人、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我们一起唱歌、学英语、练太极拳、剑、扇。一起自编、自排、自演小品“邻里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在社区、街道和原宣武区演出受到好评,获得奖励,为创建和谐社会、五好家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2年我患了“肾癌”,手术后,我情绪一度低落,在同志、朋友家人的关心下,我积极治疗,半年后身体逐渐恢复,参加了晨练。又学了“通络操”、“八段锦”、“五禽戏”等,身体好了,活力又回到了我身边。如今手术至今已十年了,每年体检都基本正常,健康使我快乐,运动带来活力,如今我已经72岁了,仍有充沛的精力投身于社区的公益活动中,为社区、为居民继续创造快乐。

我参与 我行动 我健康 我快乐

2004年夏初我因“巨大囊肿”又做了一次手术,术后经过治疗,身体慢慢的好起来,经过两次与疾病的斗争,我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在这两次手术中,在医生与病人角色的转换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高超的医术和仁爱之心是多么的重要。我没有被疾病击垮,勇敢的站起来了,我又回到了早在2002年成立的“社区志愿者”的怀抱中,我们除了坚持晨练,唱歌之外,又继续学习英语,学习书法,学习电脑,并陪同社区干部走家串户看望孤寡老人,重病老人,为他们测血压,听心脏,摸脾。指导用药,还经常陪伴需要帮助的邻里和老人去医院看病、取药,经常给他们讲解检验单,超声检查报告单、心电图等,很受居民欢迎,我自己也很高兴,也曾为贫困老人们赠送食品和药品。

十几年来我主动承担了“社区医学讲座”、“卫生健康咨询”、“计划生育指导”、“青少年心理辅导”等,社区居民无论有什么医疗需求都可以随时给我家打电话咨询,居民称我家的电话是“社区医疗热线”。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我参加广外街道的调研工作,与街道工委书记、主任一起深入到三个社区调研,宣传预防“非典”工作,在这半个月中很受教育,作为医生我深深感受到居民是多么需要我,社区是多么需要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如今退休后我还能继续工作,奉献社会,虽然没有报酬,但是生活充满快乐。这不正是我“老有所为”的老年生活的别样风采吗?

颂党恩 奉献中感悟真诚

2004年10月2日下午党中央总书记胡锦等中央领导一行来到我们15号院社区视察工作,我有幸以“社区志愿者代表”的身份被总书记接见,当广外街道主任王旭同志向总书记介绍我时,总书记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为社区做了很多工作,辛苦了”,我瞬间热泪盈眶。此后每当我想起这幸福的时刻,我总感到心潮澎湃,干劲十足。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获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奖,这个奖励将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党的乳汁哺育我长大,党教会我做人,我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离职不忘奉献,退休不退政治本色,在奉献中寻找快乐,在奉献中安享晚年的精彩生活。

(荐稿:曾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