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字面的意思是宽容、容纳,宽容大度之意。“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说大自然的包容。
包容的实质是“仁”,是爱人,是大爱。也是孔老夫子的传家宝,而包容就是和谐,就是与万物同生长,这需要宽大的心胸。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北京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它们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展示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包容既是北京市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体现为积极评价外来人口的贡献和影响,对困难群体给予保障性社会关怀,多元人才选择,相对理性与包容,包容力与成长性使北京在国际都市序列中地位稳步上升。
我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讨伐门阀势力,开创殿试和武举制度、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当时,大将军徐敬业起兵谋反,讨伐武则天。“初唐四杰”的诗人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檄文以极有力的语言揭露武则天,对她进行了激烈的人身攻击。整篇文章气势磅礴,读后使人振奋。当武则天读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句子时,拍案叫好:“啊,写得太好了,有力量!”武则天望着群臣,感慨地说:“骆宾王是个难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我们没有使用,而让他流落,实在是宰相的过错啊!”对揭露、咒骂、攻击自己的骆宾王,不仅不生气,反而称赞对方,表现了一个女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魄。
1917年间,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在安化遇到有位长者以绿荫深处百鸟鸣啭的情形出上联求对,毛泽东略加思索就对了出来,那长者击掌称妙。
上联构思新颖: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下联更见奇巧: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毛泽东把蛙叫声写为“蛙句句”,愈显人格化。“为公乎?为私乎?”两个疑问将毛泽东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表现了出来。
朱德家人来信因与邻居“宅基地”纠纷,朱德随手回信到:
千里来信原为房,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现实生活中,女同志青春永驻、容颜靓丽的,他家先生肯定特别懂得包容,否则,成天吵架不老才怪!我院科室建设中,包容和谐的氛围出成果、出成绩,勾心斗角只能是内耗!包容的医护人员很少有医疗纠纷问题,难道不是吗?
包容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幸福,是人生的财富……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