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离退生活

自知之明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席琦科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因在医院照看病人,闲暇无事与几位年轻朋友聊天,除看到他们深厚的文化、科学的知识基础和时尚的价值观念外,同时也感到他们有一种怨天尤人、好高骛远的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为“英雄无武之地”而悲伤;感叹科室负责人不重用自己,妄自尊大,好像是限制了自己的潜能发挥等等。

个中原因虽说很多,但有一点似乎很明确: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缺乏透彻地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情况和对自己正确的估计。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这段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应当知己知彼,客观全面的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现实生活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这种人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相反,学术浅薄、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老实说,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就我自己而言,过去狂妄自大,缺乏理智所做过的事,至今想起来依旧汗颜。

历史上“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小时候曾狂傲地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其雄心壮志无可厚非,但“天下字”不计其数,能“识遍”吗?“人间书”成千上万,能读尽吗?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他拿来了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里边有许多字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十分惭愧。知道对联写的很不应该,拿起笔来在开头各添了两个字: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变得谦虚起来,孜孜不倦的读书、识字,终于成了一代大文豪。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名言广传,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式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白居易虽为著名诗人,却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有位哲人说:“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的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世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明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确实不容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把自知者称之为“贵”,可见人们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为明,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荀子•荣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别人的人自己就会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天的人就会无法立志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而小人则遵循异端。

为人处事,“知人易而知己难”。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自知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有了自知,一个人才能准确的把握自己所处的环境,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来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和潜能,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英雄有用武之地”,才能生活得自如、踏实,完成人生旅途。

如能做到看清自己,就能做到审时度势,扬长辟短,认准目标,刻苦认真去做,自然会结出丰硕之果。

年轻的朋友们,当前我院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勇于把自己摆进去,按照党委周书记说的“在我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就是要检讨自己的问题,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以重新定位自己,把院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起点,保持平和谦虚的态度,做一名谦谦君子,发挥你的岗位作用,赢得好人缘,走向成功之路!

(荐稿:曾丽华)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