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曹月成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阅读:
|
在那动荡的年代,我从中专毕业,怀揣着建设新农村的理想,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来到京郊顺义前鲁村成为插队知青。在这里,平静的村庄被绿树掩映;清澈的箭杆河绕村而过。放眼望去,成片的麦浪正渴望金黄,整齐的稻田已是碧绿茁壮,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
可是,当我和农民们一起投入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经常不息的劳动中,才体会到个中的艰辛。麦收的季节,昼长夜短,早晨4点出工,顶着烈日收割,晚上9点多才从漫长的地头往家走。大家早已饥肠辘辘,腰酸腿软,恨不得一步迈进家门吃点东西。更可怜的是那些高龄老人,他们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为了给家中多挣一点公分,不得不死命坚持,我曾经熟悉的一位老人,上午还在出工,晚间就去世了。可悲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只能用二个字概括:“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极大的消耗着人们的体能,可那时大多数家庭早晚都是喝玉米粥,中午吃一顿干粮,如有剩余,一般的家庭主妇也要把它锁在柜里,以免孩子们饿了给吃掉,要留着晚饭给劳力回来补充体力。菜是有的,但缺少油水,除了过年,很少吃肉,鸡下了蛋,要卖给供销社以备零花去买必须的日用品。人们的穿着也极节俭朴素,冬天的棉衣到春天将棉花撤出变成夹衣;夏天,男人们一顶草帽,一条短裤,条件好的再加一条毛巾,也就将就过去了。可爱美的姑娘们大都要做一件短袖花衬衫度夏。我和姐妹们一起劳动,深知一件几元钱的衣服对有些家庭是多么困难。一旦得到,她们就总穿在身上,因为这是唯一的。等到麦收结束,花衬衫早已褪色变旧,秋风起时,这件衣服也就烂了。虽然生活艰苦,但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充满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劳动中我们抬眼望着远处柏油路上过往的汽车,浮想连篇,大家憧憬着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早上8点上班,晚间5点下班,有工资、有自行车,有休息日,可以有闲心上公园,逛商店。大家说笑之余,都知道这只是梦想,不可能实现的。
蓬勃的朝阳染红大地,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城镇乡村。当三十几年后,在黄叶飘落的季节,再回到前鲁村,一切令我感叹。繁茂的林带、多彩枝叶簇拥下的村庄处处充满了生机。村口的超市,商店早已代替了昔日卖鸡蛋买零碎的供销社。在暖阳的照射下,老人们在下棋,聊天,健身。这些老人已享受着和城里人的同等待遇,按月领取国家生活补贴,赶上节日村里还会给老人们发钱,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车、逛公园。村里所有人都参加了农村医保,人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邻近的企业上班,同时在单位享受工作餐。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更是工作在全国各地。各家姑娘们的衣橱里挂满眼花缭乱的时装,四季应时的皮鞋,便鞋装满鞋柜,我从城里带去的七八成新的衣服也被他们送给了远在内蒙的亲戚。饮食更是丰富多样,鸡鸭鱼肉不必说,想吃就有,而粗粮已成为餐桌上的宠儿。勤劳的人们自己种了各种青菜,自己养鸡,人们讲究的是环保新鲜,谈论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连孩子们的零食也是讲究颇多。
走到村边,过去大田里拥有的麦浪已被养鱼池和美丽的园林取代,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及鲜花港就在相邻几里外的东西两侧,这里俨然成了天然花园。每家都同时拥有自行车、摩托车,甚至私家小汽车。出村就是四通八达的公交,不远处还有地铁直达市中心。市政府城乡一体的规划正快速在这里实施。村里人做城市人的梦想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实现。只可惜的是村前美丽深邃的箭杆河,水流日渐稀少,如今已露出堆积了淤泥的河床,人们从桥上走过,心中总怀着深深的依恋,梦想着深不见底的水流、微风下荡漾的碧波,再回到身边。
是啊,有梦想就有希望,我相信,在这美好的时代,梦想总能成真!
(荐稿:曾丽华)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