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护理园地 >>护理动态

护理园地

美国进修学习见闻 ——手术印象

发表日期:2015-04-22 来源:护理部 作者:顾怡蓉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跟随Dr. Riker两日的手术,他们的工作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有让我疑惑的地方。

一、手术室的硬件设施

这里手术室的环境、设施无疑是非常棒的。两日的手术日一日是在门诊手术室,另一日是在主手术室(Main Operating Room)。门诊手术室占据门诊大楼3楼的整个楼层,呈回字形,最中间是超大的无菌物品储存室,外围是15个手术间,无菌物品储存室与每个手术间都相通,手术所需的手术包及其它各种无菌物品,甚至药品都在这里准备好后送至各个手术间。手术间外围是走廊,是工作人员进出、接送病人、手术垃圾处理的通道。再外围是各种功能室,如前台、仪器设备储存间、医生休息室、更衣室等,手术室的设置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主手术共有23个手术间,格局相似,由多个回字形组成。主手术室的工作量很大,24小时进行手术,我们参观当日,手术量在50多例次,最多时能达到100例次/日。

术后恢复室设置齐全,按手术间的数目1:1配置,病床间以布帘相隔,形成独立的病人术后恢复单元。

手术间内仪器设备丰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超过30分钟的手术,病人都会用上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以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手术无菌物品储存间

整装待发的手术用品准备车

术后恢复室暂空的床单元

术后恢复室的仪器

二、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美国医院强调Team Work,每一项诊治绝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我们拿门诊病人手术来举例,门诊病人一旦决定做手术,征求病人的意见下安排手术日,门诊护士进行术前宣教,在术前一天还会电话确认,提醒注意事项。手术当日病人按时来到医院,先到接待厅登记,那里的护士安排术前等候室。手术医生术前访视,辅助人员把病人送至手术间。医生、麻醉医生、刷手护士、巡回护士一起完成手术。术后,医生将病人送至术后恢复室,那里护士看护病人约1小时,等待病人清醒恢复后,再送至接待厅,病人离院。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医生团队之间的合作,一例乳腺癌局部切除的病人,先由影像学医生做立体定位,外科医生再进行手术;一例双侧乳腺切除的病人,外科医生先进行切除手术,整形医生立即进行乳房重塑术。不同的医生团队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配合默契。

由此我们看到病人的手术过程就像是一个链条,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医院就是由很多条这样工作链不断运作的机器。

巡回护士与刷手护士清点手术物品

无菌区域的铺设

刷手护士与巡回护士传递手术标本

麻醉医生在工作

刷手护士在工作

刷手池

三、严谨的查对

病人的身份核对措施被认真贯彻执行,询问并让患者说出姓名、出生日期,核对腕带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无误。我看到了一种独特的手术部位标记方法:用记号笔在病人的手术部位旁标上了主刀医生的名字缩写,我想这样病人就更不会弄错了。三方核查制度也被认真执行,在手术开始前完成由巡回护士发起、主刀医生和麻醉医生认真参与的三方核查。

四、乏善可陈的无菌观念

之前病房医生、护士的无菌技术很让我很质疑,一是病房里任何操作都不戴口罩;二是医生在给导管出口换药时,无换药盘、换药包,直接手持酒精棉片消毒,手持纱布覆盖,再粘贴无菌透明敷料;三是护士仅用酒精棉片轻轻一擦输液接头就进行静脉给药。

来到手术室,我看到他们的无菌观念非常强,手术衣的穿脱、手术操作台的铺设、手术无菌区域的布置非常严谨。一次性物品使用得很多,除了手术器械、仪器,其它均为一次性物品,用后专门处理销毁。但我还是看到令我质疑的地方,手术野皮肤消毒仅用含碘消毒液消毒一遍,麻醉医生静脉给药时并不消毒输液接头。看来,他们在皮肤消毒、静脉给药方面的无菌意识并没有我们严谨。孰优孰劣,似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令人疑惑的消毒隔离措施

手术室的合理布局使他们的人流、物流趋向于合理的运行。进出手术间有成套的消毒隔离措施实施流程:进入手术室需着手术衣、戴手术帽、换鞋,进入手术间必须戴口罩,但当我中午想去餐厅吃饭时被告知穿着手术衣就OK,令我十分惊讶。着工作服进餐厅似乎是这里的习惯,来自于病房、门诊的各色人员,有护士、助理、卫生员,有时还有病人混杂在餐厅中,甚至着手术衣也能进餐厅,回来后不更换继续进手术间工作,这一点真是令我疑惑。

(其他作者:闯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