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离退生活

谈合唱团的志愿精神与文化自信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吴 健 本页责编:高璐,左彦

我是2010年底退休的。这些年除了在市卫计委返聘上班外,业余时间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合唱团上。合唱团最初的发起,就是源于我们几个喜欢唱歌的朋友看到电视节目中关于海军总院“女兵组合”的报道受到启发,相约组织起一个女声三声部组合,开始只有6个人,后来扩大到20多个女声,以后又先后加入了男声,到目前为止,经常参加排练活动的近60人。

合唱团八年来坚持每周排练,遇有比赛或演出再临时加排,先后排练了约50首合唱作品,参加了北京市音协、合唱联盟、金五星、50+等全市性合唱比赛,曾荣获铜奖、优秀表演奖等奖项,还参加过多次北京电视台“晚晴”栏目的节目录制,以及北京精神演唱会、市直机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演唱会、市卫计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以及我院和离退办组织的活动演出等等。八年来,我们从最初简单的兴趣爱好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共同追求。追求什么?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美好享受;追求一种自我成长的积极回馈。

习总书记最近提出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是社会发展的内核动力。

文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存在不同的维度,比如权力聚集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维度等等。中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这与志愿精神高度契合。

我们合唱团的追求其实就是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的突出体现。合唱艺术不同于独唱等艺术形式,是一项群体的艺术形式,需要合唱团各声部彼此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共同创造整体音响,塑造美好的声音形象,因此高度强调和谐统一、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平衡,从而达到合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所以能够坚持这么多年风雨无阻晚上排练,不挣钱还交钱,没有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仅靠兴趣爱好不足以支撑到此。合唱团的老师们克服了家庭中、身体上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非常令人感动。大家戏称“陶局”的陶锁英老师,几年如一日的为合唱团管理日常内务,取钥匙、开关电源、锁门,管理服装等等,有“陶局”在一切OK,近期多次高烧肺炎但一直坚持排练没请过一次假。类似的这样事迹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这代人基本是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从小受党的教育,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深深根植于我们心中,特别是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等更是多年浸润于心,在参与的纪念抗战胜利、长征胜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总是饱含激情地去抒发弘扬正能量,同时我们自身也从中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非常珍贵,它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特别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主流文化必须凸显,这样社会才能稳定,百姓才有信心,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内核和动力。如果那些庸俗、搞怪、无厘头的文化产品泛滥,充斥年轻人的头脑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习总书记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特别强调提出了“文化自信”,我们老同志在这方面应该责任担当,发扬我们的优势,弘扬、传承主流文化,这也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自我成长。

我个人体会:人活一世,千万不能停止了学习成长。我们在八年如一日的坚持中,我们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优秀,但我们确实活得更有追求、更有激情、更有活力、更有自信!

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合唱让我们的身心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老同志说退休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故,精神近乎抑郁,但参加了合唱团后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心情胜过良药;有的老同志说合唱团排练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周就盼着这一天。我作为牵头人,虽然在人员、经费等方面都存在种种困难,但还是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积极克服困难坚持努力,从中得到了锻炼提高。每当成功完成一项演出活动的组织后都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听到大家的肯定赞扬自然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活得还有点价值,有一种被需要感,我相信合唱团的同仁们也会与我同感。

所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尽我们所能,为老同志的退休养老生活做点事,让我们这代人更健康的养老,尽量少给年轻人添麻烦。

最后我想说,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感恩合唱团的歌友们,给了我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感恩离退办、医院各级领导为我们搭建平台,让我们尽情释放、展示。

让我们继续发扬志愿精神,为社会增光添彩,为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