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路径导航: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新技术】机器人帮忙 骨科手术禁区变“通途”

发表日期:2019-12-24 来源:脊柱外科 作者:屈巍 本页责编:左彦

image001.png

机器人协同3D CT对患者颈椎扫描重建

2019年12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迎来了一位新的成员,这名成员本领可是非同一般,其手术技巧前所未见,置钉毫厘无差。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骨科机器人——天玑。想了解天玑的本领?来看看它加入世纪坛医院做的第一台手术!

image003.jpg

术中进行钉道位置确认及模拟置钉

接受手术的患者是82岁高龄的颈脊髓损伤截瘫的老人,伴有强直性脊柱炎。此类患者,颈椎稳定性极差,且骨质极为疏松,传统手术多采用前路+后路双重固定的方式。通常只允许术者置钉一次成功,且脊柱螺钉极易松动。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丁立祥主任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仔细查体及阅片后发现:患者不仅伴有强脊炎,且颈2椎体发育畸形,左侧椎动脉高跨。为了避免损伤血管及坚强固定,避免前后路手术高龄会增加风险,确定手术为:颈椎后路椎管减压,颈2左侧椎板螺钉固定,右侧颈2、颈3-6椎弓根螺钉固定。

image005.png

术中螺钉置入情况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及高龄带来的手术风险,丁主任将原本需进行前后两次固定的传统方案简化成后路一次固定,但这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中需要更精准、更牢固的椎弓根置钉。颈椎弓根螺钉置钉难度大,合并强脊炎更是难上加难,而采用这种固定方式,可以单独后路固定使颈椎获得良好稳定性。这在以往是手术的禁区,有“天玑”的相助,使“禁区”变“通途”。

image007.jpg

术者在机械臂导向下进行置钉

2019年12月18日,手术如期开始,丁主任主刀,天玑机器人在这次手术中充当了好助手的作用。术中,通过天玑机器人对患者颈椎进行实时模型重建,精确定位、规划钉道参数,在机械手臂导向器的引导下,颈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顺利,固定牢靠。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四肢肌力较前恢复1-2级,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image009_副本.jpg

颈椎后路钉棒固定

天玑机器人的加入,为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该科将继续探索天玑机器人在上颈椎损伤、脊柱侧弯、骨盆骨折等需要更高安全性、精细化、微创化的手术操作。更智能、精准、高效的骨科手术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荐稿:丁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