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我敬我业

党建园地

给患者炖牛肉的双语额木齐——阿民布和

来源:宣传中心,胃肠肿瘤外科 肝胆肿瘤外科 作者:闻卓,李天雄 本页责编:左彦

e1.jpg

同事叫他阿民主任,老乡叫他阿民博士,患者叫他阿民额木齐(蒙语:医生)。阿民布和出生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是纯正的蒙古族汉子。行医近30年的他是北京世纪坛医院里著名的蒙汉双语医生。人虽在北京,可是阿民的心始终牵挂着草原人民,为蒙古族同胞排忧解难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e2.jpg

五次手术 肿瘤晚期患者重获新生

就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上个月,很多患者还在为入院发愁的时候,来自内蒙第五次手术的赛(蒙古族名字的首字)大叔高高兴兴地平安出院了。

赛大叔是一位肿瘤终末期的患者,4年前第一次经人介绍找到了阿民布和。民族语言上的相通使患者同阿民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信任感。患者患有降结肠癌,分期比较晚。第一次手术经过了艰苦奋战的4小时。患者虽然平稳康复出院,但病理结果其实非常糟糕,肿瘤转移性很强。

很不幸,3年前赛大叔的肿瘤第一次复发。阿民为他做了小肠、脾脏、腹壁的复发肿瘤切除。术前医生告知患者病情之严重、预后之差以充分降低患者预期。但赛大叔非常信任阿民主任,还是坚持选择了手术。当时,有的医生问阿民:“取个活检,做做化疗什么的不好吗?咱们也没什么风险,也不违反医疗原则”。阿民很理性地分析了患者治疗过程:“他做过规范的化疗,反应很差,但肿瘤主要是局部复发,这时候手术切除可能是其他治疗无法替代的”。然后,他又很感性地说,“我一定为了他能延长生存做最大的努力。”第二次手术很圆满,恢复非常顺利。经此,赛大叔对阿民的信任变得非常牢固。

随后的日子里,肿瘤反复的复发,赛大叔始终选择阿民为他治疗。第三次切除了吻合口复发肿瘤。2019年患者做了第四次手术,切除胃、胰腺、小肠、结肠、膈肌、部分肺。这之后,患者确实负荷太重,出现了肠等危重情况,赛大叔再次处于生死边缘。阿民布和主任仍不遗余力的救治——肠造、脓肿引流、反复地冲洗,患者再一次转危为安,在去年秋天平稳出院。

但是,了解赛大叔情况的人都觉得他已是强弩之末,时日无多。但患者一辈子活得很体面,最后一个要求就是能不能把肠造还纳。医生们都觉得做这个手术风险极高,难度极大。这一次,阿民和赛大叔聊了很久,把很多不好的可能性都和他说清楚。基于最大的信任,赛大叔说,我的命就交给你了。手术再次取得了成功,患者术后完成了不发烧、能排便、吃上饭的三大心愿,并且用上了化疗靶向治疗肿瘤情况也有了好转。

一个肿瘤终末期的患者重新回到了肿瘤治疗的正轨上,他出院的时候,很多医生都不由感叹赛大叔能够活着而且高质量地活着不仅多亏了阿民布和医术与担当,更离不开医患之间的这一份信任。阿民身具运斤之艺,更是斫泥之人。

e3.jpg

慕名而来 来者不拒

2005年来到北京世纪坛医院至今,阿民布和年均手术超过500例,这其中有近一半的患者来自内蒙甚至蒙古国。这些病人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一两岁的小朋友,都是口口相传来到北京,专程来找他看病。阿民本人是一名外科医生,可是来找他看病的病人往往是内外妇儿什么情况都有。阿民都是有求必应,自己解决不了的就推荐到其他的科室甚至是别的医院。

有一次,一个蒙古族女性患者,患有乳腺疾病,来到阿民布和所在的胃肠肝胆外科求医。阿民想推荐给乳腺外科进行治疗。可是患者无论如何都不肯去。最后,阿民决定亲自为她治疗,需要会诊和联合手术的时候,他就帮病人预约。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给自己惹了很多“麻烦”,但阿民总是用他蒙古族人特有的实诚语气说一句,“她那么老远来,不给她治好了怎么办?”

很多来自内蒙尤其是牧区的患者,阿民布和总是在手术过程中全程参与。很多低年资的医生不理解。但阿民表示:手术可以你们做,但自己还是要在场看着。逐渐的这些年轻医生意识到,这一部分患者大多不懂汉语,脱离了蒙语环境感觉跟出国差不多,很多又是清醒手术,女性患者碰到男性医生,患者的紧张感是难免的,有的时候患者真的惧怕到发抖得体似筛糠。这时候,阿民一句亲切的蒙语,就能让患者镇静下来。阿民经常是在术中很少说话,但只要他站在那里,就是给患者最大的心理安慰。遇到全麻手术的蒙古族病人,阿民总是等着患者苏醒,帮麻醉师翻译,一向豪爽的他,对待他的病人却总是无微不至。

蒙汉双语交流是阿民布和除了精湛的技术外,能够赢得患者信任的最大利器。给不会汉语的蒙古族患者解释病情,聊天开导无不需要这个工具。

2019年,一位40岁左右的蒙族女患者,身患腹腔黏液性肿瘤,这种病预后并不好。她挺着大肚子就来了,陪着来的还有她老公和一个十多岁的姑娘。她不太会说汉语,医生对她说了什么她也就只说谢谢,非常让人同情。阿民布和全程用蒙语解释、安慰患者,跟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确定了治疗方案。阿民先是对她的腹腔积液进行引流,患者稍有好转。但住院大概四五天时,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开始出现粪性腹水,情况迅速恶化,这种病情倒是不难判断——肿瘤穿孔。但手术面临着极大风险,甚至可能遇到束手无策的情况。阿民布和亲自推着患者找到了院内处理此类疾病经验丰富的李雁主任。最终,李主任团队与阿民一起让患者转危为安。

e4.jpg

不怕麻烦 为患者着想

热心的他甚至在公园里“捡回”过患者。地处北京西站附近的世纪坛医院离莲花池公园很近,阿民布和有时会去锻炼身体。有一次,他偶然间听见两个人在焦急地用蒙语交流,他就好奇地听了一下,发现他们正在为看病的事发愁。他就走过去问清楚情况,帮他们安排就诊、住院、手术。虽素不相识,却伸手帮助,这就是阿民的习惯。在病区,面对有的既不会说也不会看、不会写的患者,阿民还和护士们一起制作了蒙汉双语的订餐菜单。

这样的事儿多了,阿民布和对患者好在坊间已不是秘密。早年经同学、朋友介绍来京患者因为找不到住处,阿民甚至安排他们住在家里。有的蒙古族患者长期住院,饮食上非常不习惯,他就在家里炖好了牛肉带到病房给他们改善伙食。加微信,互相聊聊蒙古族圈里的逸闻趣事,转发民族音乐欣赏,这些交流方式都让他的患者最终成为了他的朋友。

如今,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阿民布和主任医师是医院病区的主任,医疗、科研、教学的任务十分繁重。可是,他仍然坚持每月抽出一个周末,回自己的家乡内蒙古科右中旗出诊一天、手术一天。他是较早的一批蒙古族医学博士,很多家乡人、民族同胞给予了他无比的信任。而阿民布和也竭尽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乡亲父老。这个蒙古族的北京医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善待包括蒙古族同胞在内的每一个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