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患者的故事】 关怀备至暖心扉 万千情谊跨海峡
作为医护人员,用真诚关怀去照顾病患,用专业医技去治愈病痛,是我们的崇高职责和使命。我与一位台湾奶奶的故事,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
2022年4月,北京市疫情形势突变。我主动报名支援地坛医院新冠病毒一线救治工作,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跟往常一样,我们小组三人正常值20点-2:00夜班,完成常规晚间治疗之后,我正在应急区里对设备进行消杀,工作手机群里突然发来消息:“120马上送来一位女性患者,83岁,新冠肺炎普通型,台湾输入,收09床单间,辛苦夜班各位做好准备。”
我赶紧去准备备用床,备好血压计,烧壶热水等病人到的时候正好是可以喝的温度。时间没过多久,对讲机内传来声音,转运患者救护车5分钟后到达西门。接到通知后,我立即下楼,刚刚站定,就看见远处一辆120疾驰而来,闪烁的急救灯在夜里格外刺眼。
“是接罗**么”,“是的”,跟120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后,我终于见到了患者本人。一个瘦瘦弱弱的老奶奶拄着拐棍,眼神里透露惊恐,颤颤巍巍试图自己从车上下来,我赶紧接手扶她下车,去往病房的路上,我们试着沟通了一下。我发现这个老奶奶不太能听懂我们的话,我也不太能听懂他说的话,我了解到这个老人之前都没有离开过台湾,这次和儿子第一次来大陆,一直跟儿子生活在一起,这次核酸检测她是阳性,儿子是阴性,所以儿子还在酒店隔离,她先被送到医院治疗。跟儿子分开,又看到我们全副武装,让她感到十分害怕,加上沟通不畅,这个老人的情绪有点不太稳定,也不太配合我们的工作。
“奶奶,您别紧张,在这里安心休养几天,我们在这里会照顾好您的起居,您放心,等一会安顿下来,我们这里可以安排您跟您儿子通电话,让您和您儿子说说话。”我耐心地跟她解释。听到这话,奶奶神色放松下来一些,主动坐到床上。接下来就到了问诊环节,当向奶奶了解既往病史及用药史时,从她带的袋子里拿出一兜药出来,有降压药,降血糖的药,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药品,联系老人儿子又不能说清具体用法和用量,最后只能通过视频、电话加图片的方式完成问诊工作。
为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诊断,医生开了急查血和胸部CT,在为奶奶采血时又出现了意外情况。奶奶拒绝抽血,我问她什么原因,她说不想抽血,因为她不太好抽,她不喜欢抽血,我连忙安抚她,“您先躺下,我先看看您的血管情况,我尽量轻一点,如果真的血管条件差,我们再想其他的办法,好不好?”她想了想接受了我的建议,扎上止血带,老人的血管条件不是很好,血管细,弹性差,再加上我双层手套去摸血管,我没自信一次穿刺成功。但为了安抚奶奶的配合治疗,我跟奶奶说“您放心,我一定一针见血!”看到我如此自信,奶奶点了点头。最终我顺利地一针穿刺成功,她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而我不知是因为防护服厚重,还是高度紧张,亦或是担心辜负奶奶的信任,汗水早已湿透内穿衣。
奶奶入院第二天,他儿子也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并安排在了同一病区。出于人文关怀,以及沟通方便,我们将母子二人安排在一间病房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和儿子痊愈出院。出院时,他们表达了对我们的感谢,也对我们内地的医疗和服务表达了赞许。她说他们马上就要回台湾了,以后有机会还会到这边来旅游,也欢迎病区的医护人员去台湾做客。
患者的肯定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在应急感染病房的工作是紧张且忙碌的,我很庆幸成为支援地坛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一员。在应急感染病房的日子,丰富了我的人生,坚定了自己的步伐,以崇高的医德,无私奉献的爱心践行着护士的神圣职责,为护理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荐稿:护理部)
- 标签:
-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