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患者的故事】心理护理架起爱的桥梁
滴滴!滴滴!6:00闹钟响了,该去抽血了。想想5床小朋友上一次抽血的情景,我仍然心有余悸。
那是个十岁的小姑娘,妈妈陪着来做手术。入院当天急查血,我提前已观察过了,她有成年人的身形,营养状况也不错,应该没什么问题。谁知进门后刚说明来意,这孩子“嗖”一下抽回手臂,不知道是左手抱右手好,还是右手抱左手更安全。虽说是给了我当头一棒,但是我莫名觉得她好可爱,轻声哄着让她先给我看看。果然这血管和我预想中一样,粗直有弹性,心下思忖:要不就趁她放松下来赶紧扎?消毒的时候胳膊缩了一下。我连忙说“这是棉签,不痛的哦。”小患者戒备地看了看自己的胳膊和我手中的棉签,还看了看我,半信半疑的伸直手臂说“姐姐,我可以做好心理建设再抽血吗?”
这么有礼貌的小朋友我只好答应她,并商量好了护士姐姐会用小针头给她抽血,而她会乖乖配合就算害怕也不动。然而,事实证明,当真的看到针的时候,就算前面说的再好也还是会害怕!答应没动是真没动,可是嗷了一嗓子,吓到我紧紧捏着针生怕掉了。正在双方就此陷入胶着之际,护士长和主责老师前来助我一臂之力。一位攥着孩子的手名为安抚给予小朋友信心,实则帮我固定着手臂,另一位带来了小布娃娃,转移孩子注意力,让她慢慢平复情绪。此时,我认识到趁机强扎估计行不通。这孩子的力量、躲闪的速度绝不会逊于我,硬按着扎不仅容易出事儿,还会给孩子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现在万事俱备,只差我这一针了。
重新消好毒扎好止血带,我突然有些感谢这根血管,长的又标准又漂亮还很充盈,穿刺见回血一气呵成。但我没有立马松手,绷皮和持针的手都没松,而是先告诉小朋友,“已经扎好了,不用怕了不会再疼了,再坚持一会儿不要动呀”说完我左手底下的颤栗便立刻消失了。抽完血出来,我整个人像水里捞上来似的,全新万向轮静音豪华治疗车也像大木箱子一样难推,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这血标本太珍贵了!
今天又该给5床抽血了,会顺利吗?把她从睡梦中惊醒她会更害怕吗?我心里暗自嘀咕。“王xx小朋友,要抽血了姐姐开灯了哦。”我推开门柔声道,孩子妈妈迅速起身,来到病床前,协助我亮出那根美丽的血管。可孩子反应过来了,以更快的速度缩回了手臂。我只好说,“上一次抽血妈妈给你按的真好,姐姐刚才看到了一点都没有青,我们表扬妈妈好不好!”这时才想起,上次抽完血,护士长问过小朋友再抽血的话还这样怕吗?她当时回答还这样。配上她现在没有松动一丝的神情,属实是让我又饿又泄气。硬着头皮再努把力吧,我说“还是那个姐姐,还是那根血管,还是那样式儿的针,咱们再抽一次血完了还请妈妈好好帮咱们按着好不好?”小朋友睁开眼仔细确认了我的脸,终于伸直了手臂默许了。有了小朋友的配合,抽血果然顺利成功了。
开心之余,我也总结经验。要不是第一次的一针见血赢得了患者信任,要不是护士长那句预告给患者种下了心理暗示,这后夜我一个人去抽血肯定搞不定,更何况家属在旁边,一个安抚不住、两个都得跳起来不可。为不同患者指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确实有理有效,心理护理也是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后续孩子每天的抽血化验,手术当天插胃管尿管也都能较好地配合,顺利出院之前,再三谢谢我们,想复查的时候回来看我们。我没说出口的是,我也很感谢她,让我在秉承着“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的护理态度,规范履行护理职责,践行前辈们的谆谆教诲时,收获了如此正面的积极的反馈,架起爱的桥梁,让我心中的南丁格尔更加生动饱满,让我脚下的职业道路走的更加坚定不移!
(荐稿:护理部)
- 标签:
-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