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国共成长】余 生 追 梦
公元1949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世界编年史上熠熠生辉!这一年,我出生在延安,襁褓中,我躺在马槽中和部队一起行军转移:童年时,我们带着红领巾在校园里幸福的成长。物资匮乏让我们尝到了饥饿的味道;上山下乡让我们体会了苦累的含义。
在科学的春天里,怀抱着献身医学事业的激情与梦想,我踏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白求恩大夫,就是矗立在我面前大医精诚的楷模。
我有幸接受了我院唯一一批严格的24小时住院医培训。三年里,我们全天候“泡”在患者身边,悉心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进食、二便、语言、心情、睡眠,甚至家人探视的多寡和态度,全方位掌握患者情况,分析判断检查治疗的效果,成为患者病情变化的第一发现人和处理者。而那些手把手教我基本技能操作,毫无保留传授我临床经验,严格要求我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身作则践行医者仁心的前辈、同道和护士们,都是我最好的老师。感谢他们的培养帮助,使我能在紧张高危、夜以继日与死神搏斗的神经内科临床一线工作中得心应手。
当我们通过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把家属已放弃的患者抢救成功的时候;当一家之主的患者抢救无效逝去,家属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的时候;当曾经的危重症患者,成为几十年不忘的朋友的时候;当搬到远郊区的老患者风尘仆仆赶到医院,就为看你一眼他就踏实了的时候;我收获了一个医者最大的快乐。
2008年5月我退休了,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自己还能做点儿什么呢?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义诊的志愿者队伍。
十二年来,我十四次参加志愿义诊活动,汶川、内蒙、甘肃、宁夏、陕西、山东、青海、西藏、云南、甘孜、阿坝……等等老、少、边、穷地区都有我们义诊的足迹。
我到过连测血压是怎么一回事儿都不知道的偏远的草原牧区,也到过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造成先天性智力障碍高发的深山村寨;我到过有心电图机而无人会用的乡卫生院,也到过连血糖都查不了的县医院;我到过乡亲们拿出积攒下来喝的水给义诊大夫洗手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到过平均每一百平方公里才有一名执业医师的民族自治州……
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健康知识教育的缺失、就医难的程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匮乏的状况深深震撼着我,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特别是 2011年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羌纳乡义诊的经历,更是给我留下了一个打不开的心结。
那次,从驻地到义诊点走了近三个小时,一下车,眼前黑压压一片,都是等待北京医生的藏族同胞。只有一间屋子的乡卫生院狭小简陋,义诊就安排在相对宽敞点儿的乡政府里,几张小学生的课桌就是我们的诊台。
同行的三名医生中只有我一个女性,妇女和孩子们全都围到了我的面前。我是神经科医师,这时也只能变身为妇科、儿科和全科医师。我认真接待每一位患者,用自己从医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常识分析判断他们的病情,拿出诊断治疗意见。同时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加倍仔细,不能出一星半点儿的错。
看肚子痛的孩子多,我就用课桌拼起来当诊察床,给他们做检查。儿童脐周痛,最可能的是肠道寄生虫病,应该查一下大便,可卫生院唯一的医务人员告诉我,这儿只能做尿常规,其他什么都查不了。我只好给每一位患者写一份检查情况、治疗方案和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交给他们。一位藏族老妈妈被人搀扶着,艰难的走过来,她胸闷、气短、喘憋、不能平卧已很久了,查体发现心率每分钟达130多次,伴有频发早搏,两肺都是湿罗音,双腿和脚肿得像面包一样,已是重度心衰了。但是她从未到医院看过病,这儿又什么都做不了,是什么心脏病?哪种心律失常?一时都无法确定。我们只能因地制宜的先给她一些强心利尿扩管的药,希望能改善一下她的心衰症状。但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人还能坚持多久呢?看着老人双手合十、微微点头向我们表示感谢,我心里难过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就这样大半天下来,我接诊了近百位患者。
返回住地的路上,汽车爆胎,抛锚在雅鲁藏布江边。附近和县城没有住宿的地方,只能等待救援。在这一动就喘的高原上,在寒冷的江风里,我们不停地蹦跳着活动身体取暖,每个人的嘴唇和手指都是青紫的。两个小时后,救援车终于来了。回到住地,已是深夜一点多了,匆匆吃了口饭,就想赶紧休息,可疲劳、受凉加高原反应,我开始发烧,胸闷、心慌、头胀痛,难受极了。我知道在高原上感冒发烧是有危险的,就赶紧悄悄加倍服用了感冒清热颗粒,裹上被子靠在床头发汗。第二天清晨,感觉轻松了一些,就坚持爬起来,六点准时乘车出发,继续去义诊。
又是紧张忙碌的一天。傍晚,义诊结束的时间到了,乡里的工作人员反复催促着我们。可是,屋里、院里都是风尘仆仆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骑马赶来看病的藏胞,我们不想让他们失望,更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不约而同的加快了看病的速度,都想再多看几个病人。工作人员有些急了,一面催促我们,替我们收拾东西,一面冲着院子里的人群大声喊着什么。当义诊不得不结束的时候,等待看病的藏族同胞默默地给我们让开了一条路,走出来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战场上的逃兵,脚步格外沉重,连多看他们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心中结结实实地打上了一个结,多了份儿永久的愧疚。我要再来米林,再来羌纳,一定要让每一个前来就医的藏族同胞都满意而归。
2017年7月,义诊活动再次走进西藏林芝地区。我带着揣了六年的心结,一路上思绪万千。眼前都是当年在羌纳乡义诊时的情景。
可是,从机场赶往住地的路上,映入眼帘的一切都让我惊喜。记忆中那些颠簸的道路、破旧的房屋不见了,宽阔平坦的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新建的居民小区整齐、漂亮,风格独特的藏式小楼鳞次栉比。过去外来人没有地方住宿的小县城里,宾馆一家又一家。穿城而过的尼洋河上,泉州市援建的两座大桥把县城南北连接起来,河堤精美的护栏上镶嵌着LED彩灯,两岸草坪亭阁、绿树成荫;入夜,整座县城华灯齐放,璀璨的灯光映照在奔腾的尼洋河上,流光溢彩;街心广场上人们随着超大液晶屏上播放的藏族歌曲,跳着欢快的锅庄,这就是美丽、祥和的工布江达。
我去的义诊点在娘蒲乡,是工布江达县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乡卫生院是座干净整齐的二层楼,有六位医护人员,可以进行心电图、超声波、检验等基本检查,实行了城乡居民医保政策。那天,来看病的藏胞也很多,但他们都衣着整洁、行色从容,带着平静的微笑排队等候。交谈中,对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病等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还深入到当地的贫困居民家中送医、送药、送慰问品。在漂亮的藏式小楼前,我不敢相信这是贫困居民的家,带路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儿的房子都是政府援建的。我很惊讶,这个贫困家庭的7个孩子都在上学,原来当地政府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建起了住宿制的中心学校,实行了12-15年的义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政府包揽了一切学杂费、食宿费。在设备完善的校园里,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着他们美好的学习生活。
工布江达县的所见所闻,使我更加急切的想知道,羌纳乡的现状。那儿的志愿者传来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微信照片中,羌纳乡卫生院也建得同样漂亮,诊室整洁宽敞,有了各种基本检查设备和一支医务人员队伍。公益组织援建的母亲浴室已经揭牌,友谊医院、地坛医院的专家们带领的医疗队正在那里做包虫病的重点筛查……六年的时间,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藏胞看病不再难!我亲眼目睹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实施的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给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曾经让我难以释怀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这些年来,我们的义诊活动也本着精准帮扶的理念,从最初的单纯送医送药,发展到举办健康学院,由高润林、郎景和、黄璐琦等院士、专家授课,培训各级医务人员;各学科专家教学查房、示范手术,带教专科医生;对白内障、先心病、寄生虫病进行集中筛查,免费救治;建立远程会诊、医院间一帮一对口支援;捐助建立母亲浴室,改善妇女生活卫生状况;推行 “四个一工程”改善僧侣的文化体育、卫生保健设施条件;设立因病返贫救助基金;甚至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立等等,等等。从医院的医疗技术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着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
身在其中,我能感受到:党对藏族同胞的关怀有多深,国家对藏区建设的投入有多大,全国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无私援助有多宝贵。我欣慰,这其中也有我奉献的一份小小的力量。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的命运和共和国的命运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富有理想、更勇于承担、更乐于奉献。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小康的伟大中国梦,继续我志愿者的脚步。